兒童自然生態展
新三角關係:醫護.病人與家屬.臨床心理師

新三角關係:醫護.病人與家屬.臨床心理師

可購買版本(1)

  • 定價:220
  • 優惠價:9198
  •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176
  • 運送方式:
  • 臺灣與離島
  • 海外
  • 可配送點:台灣、蘭嶼、綠島、澎湖、金門、馬祖
  • 可取貨點:台灣、蘭嶼、綠島、澎湖、金門、馬祖
  • 台北、新北、基隆宅配快速到貨(除外地區)
載入中...
  • 分享
 

內容簡介

  很多醫病糾紛,並非醫療人員有心的「錯」;也不是病人或家屬無理的「怨」;而是彼此的想法與心情,常常沒有交集!大部分的時候──

  醫療人員容易卡在:立意是良善,但表達卻令人意外!
  病人或家屬常卡在:總是說自己在意的事、情緒的困擾,而忽略了醫療人員的專業訊息!

  這樣的「各說各話」,就成了醫病溝通的主要障礙。

  楊啟正教授出這本書的用意,在於這幾年來,當了臨床心理師、成為大學教授,心裡深深地覺得:在醫療工作中,被關心的不應該只是「疾病」、「病兆」,更重要的是生病的那位「病人」、還有「他的家屬」。臨床心理師,這個角色的責任與使命感,讓楊教授更在意要怎麼做,才能讓求醫的病患及其家屬,和醫療人員之間,做無障礙的良性互動與溝通。

  本書從臨床上最常發生,醫病溝通的10個大盲點:沉默、承擔、支持、再保證、自覺、眼神、引導、態度、傾聽、自我揭露;置入於案例故事中,和讀者分享易讀懂的溝通技巧。通常在醫療院所中,當病人有情緒行為問題,或某些精神疾病時,就需要臨床心理師的介入幫助。

  這些年來,楊啟正教授屢屢看到醫病溝通不良的現象在醫院中發生:一位好的醫護人員,卻被病人誤解;一位認真想幫忙病人快點好起來家屬,卻被認為是在找麻煩。

  其實最簡單的解決方法,就是如果可以在醫病溝通的過程中,有一位臨床心理師,當做是彼此的橋樑。如此一來,即可有效地解決醫病溝通的困難,也不會花費其他醫療人員過多的時間。

  因為臨床心理師在醫病溝通的過程中,扮演著相當特殊,且有正面實質幫助的角色:醫病溝通的推手,客觀的第三者。

  臨床心理師的訓練是以「心理學」為主,並非是「醫學」。

  也就是說,身為臨床心理師,就像一般人一樣,沒有太多的醫學訓練背景,反倒有很多的機會成為「病人」的角色。而這樣的角色,使得臨床心理師相較於其他醫療人員,更容易以「病人」的角度,來理解病人在醫病溝通時內心的需求與想法。

作者簡介

楊啟正

 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評議委員
 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行為科學碩士班臨床心理學組 助理教授

  在當了臨床心理師、成為大學教授後,楊啟正教授心裡深深地覺得:醫療工作中,被關心的不應該只是「疾病」、「病兆」,更重要的是生病的那位「病人」、還有「他的家屬」。臨床心理師,這個角色的責任與使命感,讓楊啟正更在意要怎麼做,才能讓求醫的病患及其家屬,和醫療人員之間,做無障礙的良性互動與溝通。

 

目錄

完整醫療服務,必須是身心不可分的「整體」/ 吳英璋
提升醫病良性互動與雙贏 / 花茂棽
醫病溝通技巧及態度,是醫學教育的必備能力 / 葉炳強
同理心、傾聽、說明、接納與引導 / 黃勝堅
你以前一定被打過 / 楊啟正

緒:關於臨床心理師
醫病溝通推手,客觀的第三者

第一章:真正焦慮的是誰
影武者
第二章:傾聽治療
寫字板
第三章:抽考醫生
誰比較行
第四章:現在,到底病是怎樣了
一直問、一直問
第五章:重點,不是疾病本身該如何處理
只記一件事情
第六章:你的眼神在哪裡
三色游移
第七章:討一個「病名」
你在打發我嗎
第八章:謝謝你陪我
尷尬的一片死寂
第九章:幹嘛再聽你談下去
罪惡感
第十章:「自我揭露」的同理心
悄悄話
後記:良善的意外

 

推薦序1

完整醫療服務,必需是身心不可分的「整體」

  在我四十年教學的學生當中,啟正的善體人意與溝通效能是數一數二的!

  這項特徵,於臨床實務工作場合尤其明顯,打從到醫院見習的第一天,他就充分發揮這項天分,在很有限的時間裡,與醫師、護理人員、指導他的臨床心理師、其他醫療伙伴、還有病房與門診的清潔人員等等,建立很不錯的「關係」。

  因此他不只是由見習、實習中,學習臨床心理的專業知識與技能,還能很快地瞭解醫療團隊中其他專業領域的專長,以及醫療場域中服務患者的環境條件,所以他能很有效率地注意到工作伙伴們、可以由臨床心理師提供服務的需求,而更重要的是,他能主動的符應需求提供服務。

  人與生活環境是無法分開的「整體」,而一個人的身、心更是不可分的「整體」。強調科學取向的醫學領域在研究與應用上為了便於入手,將身、心分開來處置,然而任何一位患者都是身心統合的整體,也是與其環境(含家人、親友) 的整體,所以完整的醫療服務必需是以這種「整體」作為基礎的出發點。

  啟正以十個臨床案例的真實服務歷程,說明加入了心理層面的醫療服務功效及其操作的原則及具體作法。他一再強調這並不需要額外花太多時間,重要的是「整體」的觀點與關懷的心,我的臨床工作經驗亦支持他的強調。

  這本書分享的是啟正設身處地站在「病人」的觀點,醫療伙伴如何提供更有效、更符合病人需求的服務。啟正囑付我為這本書寫序,讓我有機會在出版前就能閱讀抽象的臨床互動經驗化為智慧的結晶,是種享受,更是種打從心底出來的喜悅與感佩。

吳英璋 /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
前台北市教育局長

推薦序2

提升醫病良性互動與雙贏

  不良的醫病溝通,弄得非但無法治癒病人的「生理問題」,反而衍生出不必要的「心理問題」,導致不必要的醫療資源的浪費,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醫療糾紛。

  到目前為止,一般國人會去醫院看病,幾乎大部分是來自身體感到不舒服或出現症狀,明顯影響到日常活動的進行時,才採取的動作。

  「生理問題」的解決,是病人或其家屬尋求醫療幫忙,最主要的關注目標。事實上,第一線接觸病人以及其家屬的醫療人員,醫師與護理師,同樣的,也是以該問題 ─「疾病」,認為它是單一的問題,來處理,卻往往忽略掉病人以及其家屬當下,正承受著對該問題可能伴隨、或已伴隨而來,有關「人」的問題;亦即「心理問題」的另一困擾,以致於影響該醫療人員與病人、或其家屬之間的溝通與關係的建立。

  楊啟正教授,身為臨床心理師也是醫療團隊的成員,以他多年來在台大醫院神經外科醫療團隊中,診療病人的豐富經驗,透過實際接觸的臨床患者、家屬的經驗, 以相當流暢易懂的文字寫成這本書,說明「臨床心理師」在醫療團隊接觸病人與家屬,進行醫療活動時,如何運用其專長結合其他成員的專業,將容易被忽略有關「人」的問題,給予適當的關注與處置,藉以達到妥善治療病人及解決其家屬擔憂照顧等問題,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,甚至回歸到病前水準的最終目標。

  基於該書旨在於,如何提升醫療專業人員與病患及其家屬間的良性互動,來帶動醫療活動的順利進行,達成雙方雙贏成效的目標,因此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。讀者無疑是全面性的,不止包括書中的主角,醫療團隊的各方專業人員、病患、及其家屬,更涵蓋一般的大眾們。

花茂棽 /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兼臨床心理學組召集人

推薦序3

醫病溝通技巧及態度,是醫學教育的必備能力

  醫療工作不僅需要很多不同專業人員投入,也需要病患與家屬的參與,以及系統與制度的運作。

  要維繫專業人員、病患、家屬的三角關係運作,「良好的溝通」是最重要的元素。因此,「溝通技巧及態度」是各國的醫學教育委員會所公認的醫學教育必備能力 – 不論在醫學院求學期間或畢業後。

  良好的溝通有很多好處,簡單可以歸納成下列八點:(1)能增進醫病關係;(2)增強診治能力;(3)協助醫療抉擇;(4)增進團隊能力;(5)增進團隊和諧;(6)避免緊張關係;(7)避免醫療糾紛;(8)減少醫療訴訟。

  既然「良好的溝通」如此重要,台上的老師該如何教導、台下的學生該如何學習,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。我自己在醫學系負責「溝通技巧」這一門課,深感老師如何能夠教好這門課程,提高學生的興趣並不容易,甚至困難重重。因為「溝通技巧」被學生視為「人文」、「通識」、「營養」的「軟性科目」,這門課不用背誦且容易及格,不像生化、解剖、生理、藥理等專業科目,因此學生們大多不積極參與。

  如何讓「溝通」這門課的內涵能與醫學接軌,且能有趣生動,教材的設計就很重要。楊啟正老師的大作「新三角關係」就完全符合這個基本要求,楊老師透過十個案例的故事,生動而有趣的把溝通的不同面相與影響元素,巧妙的隱藏在故事內,在每一篇故事後面也進一步深入淺出地把原則及要點逐一摘要出來,讓讀者能有興趣且印象深刻的看小故事學大道理。本書成功的把握了溝通的第一步:讓接受的一方願意打開溝通的管道。

  楊啟正老師秉持他在碩士、博士的治學嚴謹態度,並結合他豐富的臨床心理學經驗,完成這本重要的著作;本人樂意向各位讀者推薦此書。

葉炳強
輔仁大學醫學系主任     
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
台大醫學院神經科兼任教授

推薦序4

同理心、傾聽、說明、接納與引導

  醫病溝通的過程中,醫療人員會傾向把「病情重點」在跟病人解釋過就行了,而忽略了病人或家屬「一直問、一直問」是反射了「現在到底病是怎樣了」的焦慮心情。

  楊啟正老師是我多年的工作夥伴,身為臨床心理師的他,在臨床工做上給予醫療團隊許多幫助,更重要的是,病人與家屬也因此而真正的受惠。與他多年的合作當中,不知不覺的受到他的淺移默化,感受到「溝通」實在重要;同理心、傾聽、說明、接納、引導等等技巧,應用在臨床實務當中受用無窮。

  楊啟正老師將他多年的溝通經驗,以小故事的方式呈現在書中;其中描述了病人及家屬常見的心理問題與情緒,許多狀況不是用藥物或者是安排檢查可以處理的,他們需要只不過是被關心與被理解。

  其中我特別喜歡的章節如下:

  第二章「寫字版」,描寫一位脊髓損傷女性病人的故事,因為氣管切開術無法說話、靠著寫字版溝通,需要無比的耐心與愛心:

  所謂「多給三秒鐘」:「等待」,絕非是要請醫護人員,像我們臨床心理師一般,一次至少要花個40-50分鐘,都要聽病人講述病情、心情轉轍;而僅是在與病人互動的過程中,請抓住「多給3秒鐘」的概念即可,請有耐心的用「心」傾聽!

  第四章「一直問,一直問」,呈現病人及家屬常見的焦慮,也是醫療人員常碰到的困境,文中告訴讀者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。重覆一直問相同的問題:這樣的焦慮,有時是太過的擔憂,造成了一個令醫療人員聞風喪膽的結果,就是「重覆一直問相同的問題」。

  第六章「三色游移」,生動的描寫出加護病房中醫病互動的無奈:急於知道病情的家屬、工作繁忙的護理師;在那一個剎那,看見三種顏色:穿梭的白(醫師的白袍)、忙碌的粉(護士小姐的衣服顏色)、與不知所措的綠(家屬的隔離衣顏色),各自無交集的在游移著……大家都知道醫師護士都很忙!但是──第一印象的建立,絕對不會是在「要花那麼多時間」;反而重點應該放在,怎麼樣讓病人或家屬在「短短的幾秒鐘內」有好的感受、有受尊重的感受。

  第八章中「尷尬的一片死寂」,描寫加護病房中常見的情境—悲傷與沉默,其實這是溝通當中最難的一課,面對傷心欲絕的家屬,不同於一般醫護人員的迴避與冷漠,楊啟正老師選擇的是等待與陪伴:試著把沉默,也當做是一種病人或家屬與醫療人員的溝通方式,可惜大部分的醫療人員,只是把「沉默」當成「病人都不說話!」

  第十章「悄悄話」,描寫出加護病房中,面對生死決策的家屬之矛盾與衝突:既捨不得親人走、又擔心他受苦、想讓病人安詳的離開、又害怕市俗的閒言閒語,然而每一次的生死決策,無論對家屬或者是醫療團團隊都是「天人交戰」。其實:他們多多少少已經有了些想法與決定了!只是決定的過程是「痛苦」的,讓他們放不下。因此,不需要再把「傳達訊息,與說服他們做決定」當作是溝通的重點,而是單純的讓他們把情緒與放不下的感受能夠表達出來。

  我鄭重本書推薦本書給大眾讀者,同時也建議醫護工作專業人員或學生仔細研讀咀嚼,相信在醫病關係緊張的現在,將有助於醫病關係的改善及醫療品質的提升

黃勝堅
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
台大醫學院外科助理教授

作者序

你以前一定被打過

 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次醫病互動經驗,是發生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。

  那時我在北部念書,由於我媽一直擔心我過敏的毛病,到了北部以後會更加嚴重,她很努力地幫我找到一個南部極有名的耳鼻喉科醫師,聽說他開的藥和治療方法,治過敏特別有效。雖然有點半信半疑,心想著:「過敏這毛病,有辦法根治嗎?」但是在我媽再三勸說之下,還是趁著放假的時間去看了這位醫師。

  那是間開在二樓的診所,空間雖然不小,但或許是因為醫師真的「太有名」,因此擠滿了人。我開始有點打退堂鼓:「我們回去好了,人這麼多,下次再來。」但是我媽堅持一定要等。

  等待的過程漫長也無聊,總有一種浪費時間的感覺,我儘量告訴自己:「等待名醫的治療是值得的,畢竟這麼多人都相信他,想當然自己的毛病,也能夠被治好。」從傍晚五點左右等到晚上八點多,終於輪到我了。

  進去診間之後,護士小姐幫我安排在一個診療椅上,那時是我第一眼看到這位醫師。說實在的,也不能說真的「看到」,因為他戴著口罩,一隻眼睛還被一個大大圓圓、中間有個小洞的金屬片蓋著。

  他看了看我,第一句話竟然說的是:「你以前被打過!」

  他這句突如其來的話,把我給嚇了一跳!

  愣了一下,我回他:「沒有!我從沒被打過!我從小就不會跟人打架!」

  醫師白我一眼,口吻堅持:「你以前一定被打過!」口氣更確定、還帶著生氣:「如果沒有被打,那不然就一定是你摔倒撞到過!」

  這時我已經無法接受他這樣的說法,但仍試圖壓著心裡面的怒氣,想說好好跟他解釋,他應該會理解:「是這樣的,醫師!」我說:「一直以來我就有過敏的老毛病。從小我就會一直揉我的鼻子,常常一早起來就揉,揉到都破皮流血了!但上大學之後,就不會這麼做了,只是沒想到我的鼻子,好像就被揉成歪歪的了!」

  醫師沉默了一會兒:「這個講法怪怪的,不可能,這一定是被打的!所以你現在還是會常打噴嚏對嗎?那就吃這個藥,其他的護士小姐會跟你解釋。」

  「太可惡了!」我真想脫口問醫師:「今天我是來看過敏,不是來給你驗傷的,過敏的事情你什麼也沒問,卻一直跟我爭執我有沒有被打?這算是哪門子名醫?」

  我生氣地走出診間,一句話也沒說;就看著我媽還一直在跟這位名醫鞠躬說謝謝,我更是生氣、也完全無法接受他自以為是的看診態度,不聽原由的錯判!

  忍不住滿腹委屈的跟我媽抱怨:「這樣也叫看病喔?以後我再也不要來看這個醫師了,現在都什麼時代了,怎麼還會有這麼沒有同理心、青紅皂白不分的醫師存在?」

  「你以前一定被打過!」這句話,十幾年來,我從來沒忘記過!

  甚至那之後好一陣子,當我去看不同科別醫師時,都會帶著一種不信任的心情,總是會擔心這個醫師,是否也會對我這個人,做出什麼他想「當然爾」不合理的評價?完全不去顧念到病人的感受?

  相信許多人都跟我有類似的經驗:

  看診時等待的時間超長,實際看診的時間超短不說,醫護人員有時候的態度超差、超沒耐心,對病人又有成見,非常難以溝通……這些經驗,雖然大部分並不會造成什麼重大的心靈創傷,但卻讓病人對醫療人員,留下難以抹去的負面印象。

  這幾年來,我當了臨床心理師、成為大學教授,轉換角色,從病人、變成了醫療工作者。心裡深深地覺得:

  在醫療工作中,被關心的不應該只是「疾病」、「病兆」,更重要的是生病的那位「病人」、還有他的家屬。

  再加上自己又是一位臨床心理師,這個角色,彷彿讓我更有那份責任與使命感,更加注意該用什麼樣的方式,來跟求醫的病患及其家屬做良性互動、溝通。

  可惜的是,「解鈴仍須繫鈴人」,是我多年觀察醫病互動的最大感受。縱使媒體常報導醫病溝通困難,所造成的各種大小糾紛不斷,市面上也有許多探討醫病溝通理論的書籍;然而,如果醫病之間無心去改變,一切仍是枉然。

  換句話說,醫病溝通的主要角色,仍是在醫療工作者身上。如果可以讓醫療人員有一個簡單有效的方式,即可增進醫病關係,那與病人或其家屬所造成的問題,自然會迎刃而解。

  雖然,我相信大部分的醫病溝通是順暢且沒有困難的!但是,這本書想要藉由自己十幾年來的臨床經驗,加上身為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背景,藉由十個改編自真實醫病間常見的「互動不良狀況」,提供大家簡單容易、迅速便可以增進醫病溝通品質的有效方法;另一方面,也可以讓讀者知道,醫病溝通間的互動,怎麼做會更好。

  期待能夠開啟一扇窗,讓生病的朋友和家屬,不會受到本來不應該多受到的另一層傷害,也讓醫療人員更能以「將心比心」的角度來一起努力、盡可能圓滿解決,醫病糾紛的一些盲點。

楊啟正

 

詳細資料

  • ISBN:9789862132630
  • 叢書系列:CARE
  • 規格:平裝 / 164頁 / 14.8 x 20 x 0.82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
 

內容連載

第一章:真正焦慮的是誰 ── 影武者

某種程度上,病人不只是那位大男孩,還有他媽媽;而且更重要的是,媽媽對兒子的暗示影響力,遠超過許多的醫療協助。

第一次門診

一位媽媽帶著她唸名校高一的兒子推門進來。從小就是資優生的這個大男孩,迫於嚴重車禍受傷後,只能暫時休學,在家調養。

腦神經外科醫師希望我跟他們談談,一方面跟母子倆說明之後在課業學習上,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;另一方面,也讓他們更清楚了解接下來,該怎麼面對頭部外傷後,可能發生的生活變化。

「你覺得現在還好嗎?有什麼覺得不舒服的地方呢?」我先問了這個大男孩。

他疑惑地看著我:「很好呀!在家休息,也沒什麼太大的狀況,只是頭偶而有點痛痛的!」

「哪有呀?你不是昨天剛起床的時候,一直說頭快痛死了嗎?」媽媽可急了:「還有,前兩天你出門,不過是到路口7-11買個東西,要過馬路的時候,你不是很緊張嗎?緊張到要發抖,怎麼會還好呢?」

大男孩用奇怪的眼神看著媽媽,意思是:「有這麼嚴重喔?」可是他並沒有說出口。

看這個情況,覺得有可能是媽媽比較擔心憂慮,但也不能排除是這大男孩在頭部外傷後,可能對自己的身體反應沒那麼清楚。

「一般來說,頭部外傷後,會出現頭痛、頭暈的情況都是很常見的。而且像您兒子,是屬於滿嚴重的頭部外傷,所以疼痛的情形,有時候不會那麼容易恢復。」我轉頭問這大男孩:「像媽媽剛剛提到,好像在過馬路的時候有些緊張?同學你自己覺得呢?」

看媽媽緊盯著,這大男孩低下頭說:「對啦!是有那麼一點擔心!」

「我想這也是很正常的反應,雖然有時候,你已經不想記得車禍當時發生的狀況──」我故意停頓下來,觀察這大男孩的回應,他又看看媽媽,認真的點點頭。

「可是如果有人,跟你很清楚地描述當時急救的狀況,或當你走到任何十字路口,要過馬路時,有時候,車禍發生的那一剎那,還是會很寫實的重現在你腦海裡,讓你不由自主的驚恐害怕起來。但是如果不致於影響到你的生活作息,應該就還好!」

這大男孩沒說什麼,媽媽先舒口氣:「如果是這樣,那我就放心了。」

臨出診間,媽媽回頭跟我說:「醫師,我會幫他留意的。」

第二次門診

大概是半年過後了吧,我在門診又看到這對母子出現。

他們一進來,我就覺得怪,主要的原因在於這大男孩面色顯得相當凝重,媽媽緊張的模樣更不安。

由於這大男孩的表情,跟我之前的印象差異太大,我特別先問了他的狀況:「你還好嗎?有一陣子沒來了,是有什麼不舒服了呢?」

「我最近都睡不好,頭痛的好厲害,都不會好,而且我覺得,自己好容易緊張!」他一直不停扭著手指。

媽媽搶著說:「我每天半夜都會幾次去他房間,看看他睡得好不好,他總是皺著眉頭、睡不安穩,第二天一早看他起床,我就追問他是不是又頭痛,所以睡不好覺?」

「他頭痛應該是有改善,可是怎麼都不會好?」媽媽有些焦躁:「而且,這一兩個月來,好像愈來愈嚴重了?本來我想要讓他下學期開學,就回學校上課,他已經落後別人一個學期,再拖下去的話,也不知道該如何應付大學考試?他從小可就是資優生,一個很棒的孩子。」

沒正面回答媽媽的問題,我轉問這大男孩:「休學這段時間裡,平常怎麼過生活的?」

「一開始很好呀!一直在恢復,頭也不會痛了!最近,媽媽要我開始準備複習功課,她怕我跟不上進度。我是覺得OK啦!可是頭痛的症狀又跑出來,而且愈來愈嚴重!」

「應該跟壓力有關。」我安撫著這大男孩說:「有很多的病人,在遇到生活或工作壓力時,像你是學生,有考試壓力的時候,症狀就會加劇。但也先別擔心,這些症狀大部分的時候,都不一定代表你的腦部有什麼問題。」

「我們就是怕他腦子是不是又怎麼了?所以想來檢查看看!」媽媽倒比兒子慌張。

「應該不至於,但若是你們很不放心,病理部份等下可以再跟外科醫師討論看看;現在,或許我們可以先從生活壓力的調整來做起。其實很簡單,只需要抓住一個原則就好了,不要──過──勞──頭腦。」

母子不知所以然的對望。

「意思就是說,只要一覺得累,就休息。而休息的方式有很多種,可以依照自己的體能狀況來決定,有的人喜歡運動,有的人喜歡去散步,有的人也喜歡聽音樂,當然也可以選擇,躺下來好好睡一覺。」

這大男孩開心一笑:「聽音樂,這我最喜歡了。」

媽媽卻憂心忡忡反問:「這行嗎?那回學校功課怎麼辦?跟不跟得上呀?」

最近瀏覽商品

 

相關活動

  • 【宗教命理、心理勵志】2024高寶電子書暢銷書展:人生就是選擇的總和,全展75折起
 

購物說明

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,或有特殊作業需求,建議您可洽詢「企業採購」。 

退換貨說明 

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(含例假日)。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。 

辦理退換貨時,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(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、配件、贈品、保證書、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,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)。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,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。 

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 

  • 三采全書系
  • 歐萊禮社方展
  • 尖端月